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热门 >河南洛阳42个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正文

河南洛阳42个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来源:洛阳晩报   作者:城区资讯   时间:2024-05-11 00:19:20

洛阳是河南护单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洛阳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个国中心,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王朝在洛阳建都。家重洛阳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点保4000多年城市史、河南护单1500多年建都史。洛阳其境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处。个国

河南洛阳42个国家重点保护单位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洛龙区伊河两岸的家重龙门山与香山上,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点保之后历经东魏、河南护单西魏、洛阳北齐、个国隋、家重唐、点保五代、宋等朝代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书法魏碑精华,褚遂良所书的“伊阙佛龛之碑”则是初唐楷书艺术的典范。

白马寺:位于洛阳市老城以东12公里洛龙区白马寺镇内。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灵山寺:灵山寺原名报忠寺、报恩寺,亦名凤凰寺。位于洛阳市西南40公里的宜阳县锦屏镇灵山社区灵山北麓。相传周灵王寝葬于此,故名其山为灵山,灵山寺也因此得名。据考证,灵山寺始建于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已有800多年,明和清两代几经重修,大悲阁和大雄殿梁柱仍为金代遗存。

五花寺塔:位于宜阳县三乡村北,是黄河流域现存最古老的砖砌佛塔,在建筑、绘画、雕塑上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经千年风霜侵蚀,塔身略微倾斜,但仍屹立不倒,被当地人称为洛阳的“比萨斜塔”。

潞泽会馆:现为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老城东关新街南头,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原为山西潞安府、泽州府商人所建,是当时潞安府、泽州府两府(即今长治、晋城两市),在洛阳商人聚会之所。现存有舞楼及东西配房、钟鼓楼、大殿及东西配房、后楼及东西厢房等建筑,多为清代建筑遗存。

洛阳山陕会馆:位于洛阳老城南关马市街,又称西会馆。始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是当时活跃在洛阳附近的山西和陕西两地的成功商人筹资修建的经商聚会场所。是一个“叙乡谊、通商情、敬关爷”的社交性公共场合。

洛阳周公庙: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定鼎南路与凯旋东路交叉口东100米,周公庙是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西周都城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的缔造者、中国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周公姬旦的祠庙。周公庙大殿四角飞檐起翘,拓展伸张,比例匀称,节奏和谐,既庄严稳重又隽秀灵巧,按我国著名古建专家郑孝燮先生所言,这是一座保留有辽金建筑风格的艺术杰作,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

河南府文庙:位于洛阳老城东南隅文明街,原名金昌府文庙,始建于元代,重修于明嘉靖六年。整个建筑布局严谨,正南为琉璃陶朔彩龙壁,向北依次是棂星门、辟雍、水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属我国传统宫殿式建筑。

千唐志斋石刻:位于新安县西铁门镇,,是一处收藏有大量西晋(公元265~316年)至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石刻的斋院,是我国唯一的一座墓志铭博物馆,其中有宋米芾行书、元赵孟頫楷书、清王弘撰行草、郑板桥所书“风、雨、阴、晴”竹姿四态屏幅等。

祖师庙:位于洛阳老城之北大街,现为洛阳老子纪念馆。祖师庙始建于元末清初,最初供奉老子,后改奉真武大帝。老子在道教中一直被尊为“祖师”。老子和洛阳也颇有渊源,居洛时间长达数十年,和洛阳结下不解之缘。文圣孔子曾入周(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西去归隐,过洛阳的函谷关留著了千古名篇《道德经》;这些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河洛地区,为洛阳的历史写下浓重的笔墨。

水泉石窟:位于洛阳市伊滨区水泉村。石窟坐东向西,背山面水,呈拱形。深11米,宽6.30米,高7米。共刻大小佛龛400余个。开凿年代从北魏至北宋,主要是北魏之作。窟内正中刻主佛两尊,左佛通高5米,右佛残高3米,两佛并列。

万佛山石窟:位于洛阳市吉利区吉利乡柴河村北部的山岭上,开凿于北魏时期,现存石窟分为上、下两寺院,造像300余尊。。其精妙的石刻造像、丰富的艺术想象、精湛的雕刻技法,也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大宋新修会圣宫铭碑:位于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外的凤凰山上,立于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螭首,龟座,通高9.2米,宽2.22米,厚0.72米。为我国现存巨碑之一。碑额篆书"新修西京永安县会圣宫铭"等11字。碑文楷书,36行,每行84字。由翰林学士石中立撰文,李孝章书并题额。碑文记述宫内四帝(太祖、太宗、真宗、仁宗)画像,为四帝歌功颂德。并记述了会圣宫地理位置及建宫由来、经过等。

洛阳西工兵营:位于洛阳中州中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东,由袁世凯兴建于1914年。整个建筑为中西混合式近代建筑的典范,对于研究洛阳的近代建筑有重要意义。同时,洛阳西工兵营见证了洛阳从民国三年(1914年)至1948年解放这一时期风云变幻的近代历史,在洛阳近代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地位。洛阳市西工区的名称即由西工兵营而来。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位于洛阳市涧西区,是指“一五”期间,前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主要包括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11号街坊等苏式建筑。

八路军洛阳办事处旧址:位于洛阳市南关贴廓巷。为坐南向北的庭院式建筑,有房百余间,幽深雅静。办事处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开展统战工作,掩护地下党的活动。动员民众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为我党我军输送干部,青年及转运物资。

新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是西汉时期的古遗址,汉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较早的具有重要军事作用的重要关隘,也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有着重大意义的丝绸之路的第一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经济、文化、军事以及丝绸之路等方面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处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公元1至6世纪中国七代王朝的都城。位于今洛阳城东15公里,北依邙山,南逾洛水,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都城里坊制以及中国都城建筑的“建中立极”制在此形成,并为后世都城效仿。

尸乡沟商城遗址:位于偃师县城西,尸乡沟商城由多重城圈相套合,大城之内有小城,小城之内有宫城,布局严谨。尸乡沟商城遗址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商城之一,它不是二里头夏代都城的延续,而是重新选址兴建的一座新的都城,比二里头夏都的规模更大,布局更合理,更便于军事防守,并增加了游乐设施,更合于王都的要求。

隋唐洛阳城遗址:位于洛阳市老城区及近郊,主要分为宫城(紫微城)、皇城(太微城)、外郭城三重,此外又分布着上阳宫、神都苑等宫苑建筑。洛阳隋唐都城的中轴线上,有著名的七天建筑,即:天阙(伊阙)、天街、天门(应天门)、天津(天津桥)、天枢、天宫(明堂)、天堂,南北纵贯隋唐洛阳城中,是中国古代最华丽的都城中轴线。

恭陵:位于洛阳偃师市缑氏镇东北2.5公里的滹沱岭上,是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武则天从宸妃进升为皇后,次年李弘被立为太子,曾一度监国,原太子李忠被改封为梁王。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四月,太子弘从幸合壁宫,薨,时年二十四岁,同年八月葬于恭陵。唐高宗将其追谥“孝敬皇帝”,开创了太子死后追谥为皇帝的先例,以皇帝的规格安葬,并亲撰《孝敬皇帝睿德纪》立于陵侧。

范仲淹墓:位于洛阳城东南15公里处伊川县彭婆乡许营村万安山南侧,分前后两域,前为范仲淹及其母秦国太夫人、长子监溥公范纯佑墓,中央祭庙一所,内有殿房。殿中悬光绪皇帝御笔“以道自任”匾额;宋仁宗篆额的“褒贤之碑”。后域为次子范纯仁、三子范纯礼、四子范纯粹及后代之墓。占地60余亩,植有古柏千余株,规模之宏大为历史所罕见。

两程故里:位于洛阳嵩县田湖镇程村,是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两兄弟著述、讲学的地方。两程故里石坊位于程村东1公里处,是明英宗天顺六年(公元1462年)敕建,上书“圣旨”,下书“两程故里”。

程颐、程颢墓:位于今伊川县西约1.5公里处的白虎山麓。程颢,字佰湾,号明道。程颐,字公叔,号伊川。兄弟俩为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奠基者,世称“二程”。其兄弟墓和其父程响墓,简称“二程墓”,是洛阳市著名的名胜古迹。

关林: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关林镇。关林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主要为明代,是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建筑群。关林的建筑规格按照宫殿形式修建,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

后晋显陵:又称石敬瑭墓,是五代十国后晋开国皇帝后晋高祖石敬瑭的陵墓,位于洛阳市宜阳县石陵村西,封土高20米,周长100米。墓前有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立“晋高祖之陵墓”碑。墓原立有石像生9对,现多埋于地下。

升仙太子碑:作者武则天,唐朝女皇帝。位于洛阳市东南约35公里,偃师市府店镇缑山之巅。碑高6.70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龟座高1.3米。碑文创作于699年,记述周灵王太子晋升仙故事;共有34行,武则天亲书包括碑额在内的2129字,薛稷题写上下款33字,总字数2162字。

王湾遗址:位于洛阳市涧西区红山乡王湾村北,该遗址文化层厚3米左右,内含仰韶文化、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时期和龙山文化三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的房基、灰坑和墓葬,以及西周、东周、晋、北朝时期的灰坑、陶窑、墓葬等。

洛南东汉帝陵:位于洛阳市伊滨区庞村镇白草坡,该陵区葬有明帝(显节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殇帝(康陵)、质帝(静陵)、桓帝(宣陵)6位皇帝。如今这些陵区内墓冢林立,基本保存着皇陵气势恢宏、肃穆威严的原貌。

魏明帝高平陵: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洛阳市汝阳县工业区茹店村。在三国时期,曹爽兄弟在随魏帝出城之后,司马懿便假借皇太后的命令,发动了在历史上很重要的政变。就是高平陵事变。这个事变,在三国的末期以及三国最后的霸主归谁所有,以及司马懿掌握国家大权,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邙山陵墓群:位于洛阳市、孟津县东西长近50公里、南北宽约20公里的邙山上。已经探明的帝陵包括东周时期的王墓8座,东汉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晋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后唐帝陵1座。是中国埋葬帝王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加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总数在千座以上。

洛阳东周王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为东周时期的古城遗址。东周王城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有四面城垣和三个城角,大部分位于今西工区中西部。城墙始建于春秋中期,战国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王城核心建筑物的宫殿群落位于城内的西南隅,此处先后有多处大型建筑群基址被发现。

滑国故城:位于洛阳城东南43公里处偃师市府店镇滑城河村,原为春秋时滑国都城,后被秦所灭。城垣屈曲呈弧形,南北长约2000米,东西宽约1000米,文化遗物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周、西汉及唐代遗物。

刘国故城:位于偃师市,是春秋至汉代时期的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220米,东西宽约650米,城区有板瓦、筒瓦、小砖等建筑材料及盆、甄、壶、豆、瓮等陶制器皿残片文物。

宜阳韩都故城:位于宜阳县城关镇,是战国七雄之一韩国的早期都城,现仅存挹秀门(即南门)、通贤门(小南门)和凝瑞门(西侧偏门)等三座城门和南门西侧的一段土城墙。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东部的偃师市境内,遗址上最为丰富的文化遗存属二里头文化,其年代约为距今3800~3500年,相当于古代文献中的夏、商王朝时期。

宋陵采石场:位于偃师市大口乡四道沟沟口附近的二条山谷内,宋陵所用石材大多取于此处。谷内石壁上,可以看到因采石所造成的断面以及大大小小的采石坑,另刻有采石题记六处,字迹多剥蚀难辨,仅有三处保存有宋代年号。

七里坪遗址:位于洛阳市栾川县,为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其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晚期(约13万年以前),是国内涵盖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旧石器特点最明显的遗址之一(标本大多为白色透明的石英岩,器形主要为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七里坪旧石器遗址对研究豫西远古文化和南北两大流域史前文化的交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

北窑遗址:全名北窑旧石器遗址,位于洛阳市瀍河回族区瀍河回族乡北窑村西北,是旧石器时代的古遗址。北窑遗址包括旧石器时期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时间跨度非常大,是一处重要遗址。

土门遗址:位于洛阳市伊川县,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属于伊洛地区的王湾一期文化。土门遗址于1965年第一次发掘,文物有陶缸、釜、釜形鼎及残彩陶盆、罐、器盖、红顶钵、重唇口尖底瓶、高领瓮等。

桥北村遗址:位于洛阳城西南约85公里处的嵩县库区乡桥北村,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出土陶器以细泥红陶、粗红陶和白衣彩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粗陶;石器有钻孔石刀、石镰、石凿、石轮、石斧等。

西王村遗址:位于洛阳市洛宁县,是新石器时代的古遗址。

标签:

责任编辑:城区资讯